调查研究
首页>调查研究

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4-08-13 16:20

  文化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少、辐射广、渗透性强等绿色产业的特色,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日,市政协组织调研组就促进太仓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课题,先后组织界别组的政协委员和有关参加单位通过实地走访察看,座谈讨论,收集资料等形式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太仓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1.总量规模稳步提升。近年来,太仓经济稳居全国十强县市行列,今年还荣列全国十强幸福城市,这些都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壮大和进步。通过突出规划引领,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引进优秀人才,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加强招商力度等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1208家,从业人数29394人,文化产业值占GDP的5.5%。

  2.产业集群步伐加快。太仓拥有LOFT创意产业省级文化科技产业园和科教新城苏州市级文化产业园2个示范基地。今年又组织申报中央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4个、省级14个,申报省级重点文化科技企业11家、首批重点文化产业园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3个、苏州市级9个。

  3.一镇一品特色明显。将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一核三片”产业空间布局。浏河镇打造“江海文化产业园”;沙溪镇形成“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双凤镇打造“现代渔业文化产业园”等等。

  二、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1.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部分文化企业还处于小规模的经营状态,传统文化产业较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文化产业集团很少,文化产业在发展规模、上缴税收、吸纳就业等方面与我市的其它支柱行业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2.文化产业特色不够明显。目前,太仓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印刷复制、工业创意设计、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媒体广告等领域,除创意设计外,大多属于传统型的文化产业,与周边地区相比没有特色上的比较优势。从在文化产业增加值来看,印刷复制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而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比例相对较小,地方性的特色不够明显。

  3.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稀缺。一是原创型人才稀缺,目前我市共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9394人,其中创意设计人员仅有1560名,而属于原创型高端创意设计人才更少。二是复合型人才稀缺,既熟悉文化产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还未形成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和人才群体。三是人才流动性大,虽然近几年在培育、引进、选拔、激励人才的机制逐步完善,但是如何拴心留人,使人才在太仓落地生根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地解决。

  4.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有待完善。一方面缺少专业化的交易中介机构,项目的价格、盈利前景等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估,导致投资人难以了解其市场前景。另一方面受银行借贷机制限制,文化产业企业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为主,没有足够可供担保或抵押的固定资产,因此获得银行信贷的可能性非常小。目前,只有2家企业获得了银行贷款 500万元。

  5.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市的文化产业由于受到规模、资金、市场等因素限制,吸纳和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产业链体系还未形成,真正具有核心版权、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比较缺乏。由于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使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以批量出现。

  三、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新型服务平台。重点搭建好“三平台”,拓展“一领域”。“三平台”:一是完善扶持政策服务平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贷款融资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构建信息平台。整合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各方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交易服务平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品牌推介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构筑文化产业发展信息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三是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政府牵头建设发展各种交易与交流平台,组织载体和企业参加文创会、文博会、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邀请全国性、世界性的论坛、演出、赛事、会议在太仓举行,推介太仓文化产业发展载体、文化企业产品,带动太仓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化、民俗文化、文化节庆、会展等旅游业发展。“一领域”: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给我市带来新的商机。应解放思想,拓展领域,鼓励支持引导新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允许国际国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将资本注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重点是影视、动漫、电子游戏、软件的开发、创作、制作、技术、运营,实景演出、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旅游文化服务、博物馆和艺术馆、体育健身等行业。对有特殊贡献的,政府应给予表彰奖励。

  2.促进产业融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是打造田园城市文化品牌。从我市特色民间工艺美术品和新兴的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等优势产业入手,培育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鼓励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加快形成一批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品牌。在经营好“中国江海河三鲜美食之乡”、“长寿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舞蹈)之乡”等四个国家级名牌和“璜泾加弹”等省级名牌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各类国家和省级名牌的数量。如沙溪古镇、双凤福祉文化一条街、浏河江海文化镇、三家市民俗文化村、江苏(太仓)LOFT创意园、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太仓园艺花卉园等。二是提升娄东文化品牌。利用好太仓的四张城市名片“江南丝竹发源地、牛郎织女降生地、郑和航海起锚地、娄东画派发祥地”,充分发挥太仓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的作用,加快名人馆、美术馆建设,运用平面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站、电子图书馆、网络电影、网络电视、网络报刊、动漫、电视剧场以及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报刊、手机图书、微博、微信)等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打响娄东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效应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进行品牌集聚推介,以龙狮、武术、民乐、舞蹈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郑和、吴健雄、朱棣文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江海河三鲜、肉松、双凤羊肉等为代表的美食文化,以新毛大蒜、毛豆、芋艿,板桥西瓜、玫瑰花、兰花等为代表的田园文化,以琉璃、磨漆、麦秸等为代表的手工艺创意文化,同时整合现代农业、温泉度假、时尚体验、古镇、工业创意设计等热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太仓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四是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金量。大力发展科技型新兴文化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网络内容服务与新媒体产业,同时加强科技与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将上海时尚、商务洽谈、会展、演艺、旅游、动漫等大量资源和商机吸引到太仓,以专业会展公司、目的地服务公司为主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会展产业基地,完善延伸文化产业链。

  3.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一是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各类院校和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定期选派人员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所需经费采取政府资助和派员单位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通过与国外领先的文化产业创意机构合作,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来太建立文化培训机构等。二是进一步拓宽用人机制。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创办文化企业进行指导和扶持,鼓励企业以奖励股份等方式留住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人才+项目+产业”意识,用优惠政策引进知识型劳动者、投资者到太就业和投资;通过建立文化大师、专家工作室制度,鼓励海内外文化大师和专家在太仓市每年创造一定的专利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作品,并且在周边集聚相关的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链。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和团队培育,进一步规范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评选,大力引进和重点培养一批既掌握高新技术、又懂文化艺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型复合人才队伍和团队。以“筑巢引凤”的理念,大力吸引海内外的优秀创意和文化人才来太工作,包括采取“落户型”、“哑铃型”、“候鸟型”等多种工作方式。

  4.加大项目投入,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一是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发挥天镜湖文化科技园区、长江口江海文化产业园区等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江苏(太仓)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科技信息产业园、张江信息产业园等载体的建设进度;加快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推动文化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创建特色性商业街区。利用老街改造整治机会,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市场,如县府东街--东门街开辟为古玩字画、名人场馆一条街,形成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街区。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投资主体多元化、信贷产品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探索信托、债券等其它融资方式,完善投融资配套服务。